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乡风文明承载着沉甸甸的乡村道德、乡村风俗、乡村习俗,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与乡愁。文明乡风宛如一阵阵春风,让一朵朵鲜艳夺目的文明之花在各村镇竞相绽放,释放出无穷活力,充溢着无限生机。文明乡风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时尚,润物无声中留住了乡愁,魅力了乡村,优质了乡村品位与生活。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乡风 干净整洁的村间小路、花香四溢的荷花公园、设备完善的健身亲子乐园⋯⋯走进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一村,总能发现,一些村民家门口悬挂着金灿灿的三块牌子,分别是“一村党员户”、“村规民约星级户”、“村规民约‘五个十佳’示范户——绿色生态之家”。原来,高丽营一村借助这三块牌子,促进村规民约的落地执行,使村域治理取得实效。而从昔日的“软弱涣散村”到入选2016年度“北京最美乡村”候选村,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也成了促成这一转变的加速器。 是什么样的村规民约能发挥出如此效力?村书记庞强说:“村约第一条就是‘党员明职责、亮身份、做表率’,争当‘五好党员’”。据悉,该村规民约前后修改14次,最终形成现在5条、106字的版本,内容全面详细具体。 “这可是动真格儿的。”76岁的梁玉顺是村里的老党员。现在,他家门前的标志牌上面是鲜红的党徽和“一村党员户”几个大字,“街坊四邻都眼望着呢,做得不好,丢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一村党员干部带头,沿街道两侧杂物乱堆乱放、各户垃圾随地乱扔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保证成果不反弹,村里每月组织5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对各户进行村规民约星级户评定,凡是达到村约要求的,在门上贴星并给予奖励;达不到村约要求的,不享受奖励待遇。 截至2016年8月,一村的村规民约星级户已占全村总户数的98%以上。同时,按照村约规定,全村按精神文明、敬老孝老、教子有方、绿色生态、遵规守制开展“五个十佳”评选,村风也日益和谐。 如今,走在高丽营一村,那条臭水沟已变成了荷花池,村民做饭不再烧火冒烟,屋前屋后不见杂草堆物和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和花草围绕的村居⋯⋯ 村规民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社会道德基础之上的秩序规范和社会契约,“乡规”、“村规”、“族规”等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乡风文明从“村规民约”出发,让村民们由内而外地“美丽”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美丽”,达到乡风文明。 传统文化滋养乡风文明 走进山东曲阜圣源村,灯笼高挂,草木芬芳,这座小村庄以主街道为界,分为传统文化示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区域。两区内分别以“乐慈”“乐耕”“乐仁”“尚勤”“尚俭”“尚善”等主题打造了26个文化主题胡同。村子里还有几处以木质长廊为核心的休闲文化广场,长廊里刻有论语名句及简单注解,村北头则有一排传统竹简造型及乡风文明汉式牌坊。家家户户都有着不同内涵的家风传承牌匾,孔子讲堂里坐满了听课的村民。这座尼山脚下的村落虽小,却处处洋溢着文明之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村头论语亭上面所刻画的《论语》原文下都有注解,尤其是小学生可以看得更明白。 希望小学里,“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为师矣”⋯⋯ 头戴蓝布裹巾子,身着蓝色斜领右衽短衣、白色长裤的学生们动作整齐划一,稚嫩而有力的声音齐声朗诵着《论语》,悠扬的古典配乐,阵阵朗读声飘扬在整个文化广场的上空。 孔子学堂中,儒学讲师郭清正在对村民进行孝道、诚信及邻里和睦等方面的课题讲说。他将一些论语警句、孝贤事例与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相结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传授着传统文化,诠释了核心价值观内涵。 用传统文化滋养乡风文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引导着群众去学文化、爱文化、传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发掘传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 乡贤文化涵养乡风文明 说到乡贤文化,不得不提有着“中国乡贤文化之乡”之称的浙江绍兴上虞,而上虞市乡贤研究会更是绕不开的地方,其负责人陈秋强,便是瞩目的焦点。2001年1月6日,陈秋强发起成立了全国最早以“乡贤”含义创设的区域性民间文化学术社团——上虞乡贤研究会,从那时起,上虞开始进入乡贤文化挖掘的快车道。“已经整理了包括古人在内的3000多位上虞乡贤,古代贤人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我们现在又新增了一条评价标准,那就是‘爱家乡的成功人士’。”陈秋强认为,评价标准虽然在时代变迁之下小有变化,但千年以来的乡贤精神却一直没有变。 说起上虞乡贤,最让人钦佩的就是“感动中国”的老人张杰。“到现在,我在香港还是住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三代11个人都挤在一起,我把买房子的钱都捐了。”年近九旬的张杰说,“别人都是有钱了才捐款,我刚到香港打工的时候就开始往家乡捐钱了,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算好。” 1978年,在香港打了20年工的张杰在街边开起了一间6平方米的零售小铺,做起卖蟹、卖茶叶蛋的小本生意。夏天,他在室温45摄氏度的棚里煮茶叶蛋;凌晨,用已被蟹脚钳得鲜血直流的双手捆扎即将售卖的青蟹。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挣来的钱,张杰却出人意料地几乎全数捐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出资为上虞中学新建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为覆卮、皂湖、湖西、梁湖小学新建教学楼;出资数百万元建立张杰教育发展基金和各类奖学金⋯⋯时至今日,张杰共为上虞捐建38所学校,总金额达1200多万元,直接受益学生达1.5万多人,被称为“当代武训”。 “咱们村村志的事情已经和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签约了⋯⋯”在上虞区丰惠镇双溪村村委会,从外地抽空回乡的同乡会乡贤们正热烈讨论着下一步规划,这是一个由39位双溪村乡贤组成的村级乡贤组织,这样的讨论,他们几乎每周都要进行一次。3年前过年时回乡时,破败的村舍,坑坑洼洼的村路,留在村里的老人孩子,让这些在外的游子们于心不忍。2014年初,曾在部队担任团长的徐幼根与在外老乡们发起成立了同乡会。他们带头捐款11万元,为村里修起了一条长800米的主道;他们倡导和谐乡风,为村里金婚、钻石婚老夫妇免费拍纪念照,在村民们有矛盾时充当“中间人”巧妙化解;他们助力村级经济,牵线搭桥为1300多亩荒山招商引资300余万元⋯⋯ 乡贤,可以是一城一地的古代先贤、享誉盛名的当代名人,可以是旅居海外的杰出人士,也可以是扎根乡里的贤达。那些为人推崇敬重的乡贤,以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日益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已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更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乡贤文化,历久弥新,意在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