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从未中断,与蕴藏在广袤土地上、城市文脉中、历史典籍里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保存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文化基因、蕴藏着人民智慧、传承着千年记忆、养育着一方百姓,是中华民族的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历史文化名城,就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全面部署。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次次考察足迹,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见证了总书记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切关爱和深邃思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99个、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历史建筑6.72万处,形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完整、系统的载体,一幅城乡发展与历史文化和合共生的“千里江山图”正在新时代的神州大地上徐徐绘就。 坚持保护第一,全要素保护文化遗产 “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2020年10月12日下午,正在广东潮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嘱咐大家。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我国文化史、文明史的忠实诉说者,不仅描绘着往昔的辉煌,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要坚持保护第一,尽可能做到应保尽保。我国各地有很多留存了历史记忆、凝聚了人们情感的古树、老房子,老百姓对它们是有深厚感情的。我们要尊重这样的感情,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这类有保护价值的遗产找出来、纳进来、亮起来,即使是对未纳入保护清单的古街巷、旧房子、老民居,也不能随意破坏、随意更改、随意搬迁。更要注意的是,应保尽保并不是用“一把尺子 ”衡量的保护,而是要因地制宜,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发现地域文化基因,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素有“岭东首邑”、“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美誉的古城潮州,既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年间,横跨韩江两岸,风格独特,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图为2023年11月20日,广东潮州广济桥举行世界儿童日亮灯活动。
新华社发 如皋是江苏省一个县级市,是古代通扬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如皋市在城市发展建设工作中充分尊重历史,全方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细微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冒家巷、迎春桥东河边、通城巷等街巷道路的保护更新。更新过程中,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搞大拆大建,主动挖掘老城历史文脉和历史记忆,恢复传统街巷肌理、历史建筑风貌,原汁原味地保留修复了街巷中的石板路。尽可能保留下街巷中时间与空间碰撞的不同痕迹,让很多古构件、旧石材、老砖木在清理修补后又能重新回到原有建筑“岗位”,在新建筑上向世人讲述历史的故事。比如,在中山中路更新改造时,考古发现了原中山钟楼木质桩基和唐宋时期如皋县衙甬道遗址。为了保护历史遗迹,如皋市让原有交通避开遗址从两侧绕行,在遗址上方加盖玻璃栈道,上部依据原样式复原中山钟楼,既保护了历史遗迹,又重塑了历史场景,还唤醒了市民和游客内心的历史记忆,拉近了市民与历史的距离。如今,中山钟楼已成为如皋的新地标和打卡点,如皋古城的营建故事敲开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历史文化心扉。如皋市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历史资源保护、文化挖掘展示,拂去了岁月的尘埃,露出了老城的历史文化风采。 重庆山城巷是典型山地风貌的历史人文特色街区,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百年老巷。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说,“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山城巷在保护更新中,充分保护街巷陡崖山形和古城墙遗址,延续原有的街巷空间尺度和走向,保留了80%的原有墙体和屋面、近百棵大树和多处梯步,杂草横生的仁爱堂花园、金马小学操场原址打造成城市花园,金马小学也保留下了老教室的原貌……山城巷通过因地制宜的保护,再现曾经的街市,进一步强化了山城特色风貌的人居空间,也让城市留下了浓郁的市井烟火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坚决纠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坚决刹住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之风,坚决杜绝建假古董、篡改历史等起哄刮风现象,把各时期重要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保护好。 坚持大历史观,全脉络展现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强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保护理念也从“重古代、轻现代”,发展为“时空全贯通”,更加注重全脉络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全景展现“何以中国”、“何以文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幕幕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火热场景至今感动着无数人。遵义长征电器十二厂曾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电器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遵义市把遵义长征电器十二厂建厂时期的老厂房基本保留下来,主要建筑原模原样保留了当时工业建筑的特色风貌,将其申报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原供应仓库、总装车间等遗存,展出原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产品,打造了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向人们讲述着生动的“三线故事”,让当年火热的青春奋斗场景再现。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留下了中国城市走向现代化建设和开放发展的不少历史记忆。深圳国贸大厦建设时创造的“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蛇口工业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是体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重要窗口。在历史保护中,深圳十分关注当代遗产,将体现改革开放历程的国贸大厦、地王大厦等建筑列入历史建筑名录。这座最年轻、颇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化城市的实践,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忠实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必须增强历史自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传承珍贵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多层次、多方位、持续性挖掘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脉。 坚持人民至上,全过程共享保护成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乡愁的传承者。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民生活的家园,对延续历史文脉、记住乡愁至关重要。要坚持人民至上,延续传统社会网络,鼓励传统生活服务性业态发展,让老城街区始终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品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高老城老街的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京市在城市更新中关注百姓诉求,探索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老城有机再生模式。在小西湖片区保护更新中,保留了360多户原居民,释放了公共建筑空间,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将原本封闭的院落打造成交流空间,让原本衰败的街巷有了更多活力,成为邻里游客和谐共享的典范。比如,堆草巷33号修缮时打造为“共享院”,留住一直居住于此的老夫妇,并且保留下后院生长了几十年的石榴树和枇杷树,修缮更新后街区更热闹了、院落环境更好了,成为小西湖片区热门的打卡点。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这是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对扬州的赞叹。10多年前,扬州市仁丰里土路泥泞坑洼、线缆“蛛网密布”,让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苦不堪言。2013年以来,扬州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过程中,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推动了以“一水一电一消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整治私搭乱建、私拉乱接、私放乱堆等乱象,有效提升了街区的生活环境,切实做到了把保护与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让老百姓在老街区里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民生福祉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把保护价值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 坚持以用促保,全方位融入城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拥有永续的活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凝聚人民力量的有形载体、塑造城市品牌的宣传媒介、孕育创意产业的灵感源泉。要通过历史文化活化传承,赋予城市发展新动力、增加城市发展新活力、增添城市发展新魅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023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对当地负责同志讲,“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近年来,苏州市通过不断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内涵,构建了链接历史与当代的空间纽带,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辉映、传统与时尚的融合,成为了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地。2023年以来,苏州市姑苏区启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对古建老宅实施穴位节点式的“针灸”,将“昭庆寺”改造成为“鸿儒书房”,让年轻人能够在古老书香的熏陶下迸发创新灵感,以苏绣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在古城迎来复兴浪潮,多个文化产品和品牌在这里孕育诞生……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穿越千百年仍能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苏州古城俨然成了一座 “新天堂”。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西景德镇市作为“千年瓷都”曾极尽繁华。但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景德镇的窑火几近熄灭,十大瓷厂一蹶不振,产业工人大量失业,老城区、老厂区人居环境持续恶化,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德镇市紧抓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契机,积极推动老城区、老厂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通过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活化利用老作坊、老工厂,主动拥抱文化创意“新经济”,打造了邑空间“景漂”就业工坊,组织了“陶然集”设计师集市,引进了坯房工作室、瓷文化研学体验基地等非遗展示空间,不仅留住了老瓷厂、老街坊的魂,更激发了年轻人、艺术家的梦,吸引了6万“景漂”、5000多名“洋景漂”,带动了10多万人就业。近年来,景德镇市的窑火更是点燃网络,让“景德镇”三个字再一次成为“超级IP”,让无数追梦人在景德镇同文化与艺术撞了个满怀。景德镇市让文化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已然实现在“泥与火”的淬炼中的又一次蝶变。2023年10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要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积极探索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就业,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焕发新生。 坚持共同缔造,全社会共襄保护盛举 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人民群众不仅是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要坚持共同缔造、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通过各种手段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激发各方主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各方主体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这是2014年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北京市在崇雍大街的保护更新中,主动践行了“共同缔造”的理念,持续开展全过程公众参与工作,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施前,积极问情于民,通过举办“认领你的街道”工作营和公共空间设计竞赛、研发公众参与小程序、开设老照片回顾展、举行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新年逛东四等活动,“众筹”智慧,吸引全社会参与。实施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居民共建”,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创立了整治方案统一规划自行建设的“统规自建”工作方法,鼓励房屋所有者、使用人、产权单位参与城市更新改造,从“我给你设计”到“一起来设计”。实施后,持续问效于民,建设了“崇雍客厅”实体空间,开展社区营造、居民议事、沙龙等活动。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庆坊就坐落在广州老城区恩宁路上。这条曾因年代久远而衰旧的老巷,近年来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精细改造,重获新生,成为热门的“打卡地”。图为2023年6月拍摄的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鸟瞰图(无人机图片)。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陈志奕/摄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24日下午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调研时的重要指示。广州拥有2000年延续的古城营建史,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近年来,广州市探索参与式设计方法的制度化实践。在泮塘五约街巷保护更新过程中,首次尝试了由政府代表、专业技术代表、社区社工、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等多方组成的“共同缔造”委员会工作机制。在保护更新过程中共组织了百余次本地居民调查和日常生活的空间观察,开展居民公共讨论与公众参与活动,新老居民形成良性的沟通交流,实现了规划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商,促进了社区空间环境的共建共治。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新时代以来,经过多方参与、凝聚合力,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显著提升,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显提高,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城乡历史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要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建设,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人民群众共享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推动城乡建设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 杨保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