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专题书画展在梅地亚中心开幕 图/文《当事人栏目》记者:纪智鹏 核心提示: 近日,由《法治中国》栏目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梅地亚新闻中心一层画廊布展,一场全面反映依法治国风貌的高规格书画展,在梅地亚新闻中心拉开帷幕。 来自四部两高、公检法司离退休干部、以及专业书画领域的名家大咖为公众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法治专题书画展。 祖籍青岛平度的我国著名书法家崔传富一举打破多项纪录,多幅作品被永久收藏。 艺术、哲学、宗教,是人类文明态的顶端。 从公元前5世纪的老庄,释迦摩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人类文明态的演进,通过文字、图腾得以延伸。唐诗三百首,宋词五百篇…中国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通过书画诗词,流传千古。 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表达一个书法家演进过程时这样说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一个争论不朽的话题:什么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呢? 当复归平正。那必然是相应了人心的。本次书画展评委会主要负责人在接受当事人栏目采访时表示,崔传富的作品很好的表达了这一过程:它的表面也许没有高明之处,就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被日韩书法家视为圣物的天柱山摩崖石刻,但却厚重而浓郁,并且不可复制。 从1984年师范毕业留校任书法教师,至今已近40个年头。崔传富成为中国书法领域,特别是篆书领域的佼佼者。 相比那些以攀缘为市场的名人字画,崔传富更希望世人记住他的字;至于名,他将其深埋于黄天厚土。 印度一位哲学家说,你不可能站在同一条河里。物质的属性,决定了世界的无常。 惜文如子,爱书如命。就连崔传富自己,也坦率地承认:我写不出同样的东西。同样是一次波磔,同样是一次钩挑,却不可能做到车床流水线上的那种标准化。 “我的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一次全新的呈现和发生。”崔传富说,在2000年以前,自己如饥似渴得学习古人,未敢一日稍懈。 “禅宗有个三见山水的公案。这算是三见山水的第一阶段吧,破初关,是最刻骨铭心的。你需要自我颠覆,而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崔说,他曾无数次将写好的字揉烂、然后狠狠地捶在案台上。最狠的一次,他把自己那些得意之作,全部付之一炬。 “自2000年后,我试图追求创新,然而作品不定型,大开大阖,总想突破自己,可谓挖空心思。”崔传富说,那段时间很苦恼,他经常否定自己,作品大量焚毁。 偶有得意之作,则欣喜若狂。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近20年。 本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梅地亚新闻中心进行布展的法治中国专题书画展开幕。崔传富的作品被主办方安排在书画展最显著的位置。 本次书画展吸引了来自中央部委离退休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众多名人字画中,崔传富的篆书、行楷书法作品以一种苍劲清雅的态势闪耀其中。 “崔老师的书法,呈现出一股自然的气息,不造作,你甚至无法评价它的这种呈现。任何溢美之词,都显得多余。”法治中国栏目负责人李名轩说,本次法治中国专题书画展,上展作品经过多轮选拔。在展前讨论会议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评委就对崔传富作品表达了高度的赞许。 “最终,崔传富先生的四件作品被评委会集体决议永久收藏。这是本次书画展中,书画家个人作品被收藏数量之最。”梅地亚中心布展的法治中国专题书画展评委会负责人说。 在这之前,深耕书坛40年的崔传富常常自嘲“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的半辈子都在找书、买书和读书中度过。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个人行为,生活和工作中说了算的事情不多,唯独怎样写字自己说了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严格的说,我不属于任何流派。大家喜欢就好。”崔回忆,大约在2019年的时候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小毛病,尤其被痛风折磨得死去活来,就想改变一下生活状态。他开始戒酒,追求安逸休闲生活。与当事人栏目记者面对面,崔传富总是是腼腆的。 他把远离市区的祖宅翻新,取名“归园”。门外青竹挺拔,院内笔墨花香。 “我当年试图搞创新的时候,比很多人野得多,我写过现代派书法,也假装写孩儿体,现在看很幼稚。” 崔传富说,他很崇赏王国维。关于王提出的三个境界,适合表达自己的书法成长之路。一个书画家的“修行”之路,更与禅宗的“疑参破定,执著起用”相应一章。 崔传富说,所谓“疑参破定,执著起用”。是禅宗学人作功夫的写照,与书画之功同理。比如第一阶段,总希望突破、像、好看,技法上迎合、故意。所谓打破,即是由疑起参,由参破尘(见性);执著,非妄念执著。而是有点像到了一个稳定的阶段,进入保任、常驻清净。 “如何起用呢。不着相,即是起用。着相(像故意搞出个孩儿体、王羲之体、弘一体…)即是妄念。如果不能突破,那么举手投足,概莫如是。乃及功夫精熟,微细惑业亦得渐除,即是书画家真正实现了解放。 “在早期,书者以“获得认可”这个目标为挥毫立意,这个过程是技术的淬炼和提纯。正应了王国维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崔传富认为,当技术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书画者就会进入一种执著,即:偏执于境界的表达。此时书画家的状态俨然“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自从迁址故乡归园,崔说自己彻底放弃了讨好这个世界的欲望。 一位友人曾鸡蛋里挑骨头“崔老师,你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儿,眉毛上为何回笔?真是大煞风景。” “噢。那一定是一个浓眉大眼。这与回笔无关”,崔传富一席话。令友人捧腹大笑。 从这个时期开始,崔氏书法彻底从“技术”、“创新”、“目的” 中解放了出来。 他把心得体会,表达到了书法作品里。他写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中国书画界一位资深人士说,已经官拜当地政协副主席崔传富,时常在其作品中表达出一种悲天悯人:“时大旱,瘟疫未除,哀民生之多艰”。 “现在的中国书画市场,很多并不是书画本身决定的。而是被加入了太多的人为干扰。” 有人希望崔传富顺应市场,那毕竟是能卖钱的。崔传富说,我尊重市场。然而我不迁就市场。当晚,他再次挥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是极为可贵的德行。比如一种字体流行起来,大家都去写这种体。屈服于市场的书画者太多。”这位资深人士说,崔传富是个骨子里极其倔强的人,世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年他创作的书画作品,大部分都捐助了公益事业。 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崔传富一次捐赠青岛平度市博物馆书法作品100件,这在书画界引起一片骚动。要知道,崔传富的书画价值在此之前已经有目共睹。 “我和妻子都有一份工资,够花即可”,说到攀附市场的现象,以时下一些书画人流行攀缘炫技为例,崔传富说道:技术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可得的,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由技入道,才是最高的境界。正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东坡居士早就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对于当流行的孩儿体书法,崔传富也有自己的见解。 “人人都在写。然而什么是孩儿体呢?书画者真能做到孩子那种致柔和、致天理吗?当你设立一个目标,那注定不是往圣贤们所说的堕深不毁、虎狼不害的“复归于婴孩”。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曾提醒后学: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非常不幸的是,境界的追求很容易成为书画者的“故意”。而境界的表达,往往又毁在“心用”上。书者一旦用力,那境界就是造作的。对于任何一个书画者,一定要经历:执著、起用的过程。”回顾自己四十余年书画艺术生涯。崔传富说,兜兜转转,原来如此。 “突然有一天,我把自己的作品撕了,沉默了。当我再次铺开宣纸,不再预设一个意义,不再被技术的炫耀限制。只是写下去!我的写的过程,就是唯一的意义。” “此时的作品已经不是作品,因为但凡还有一个“我”在创作、“我”在书、画,就是额外的、用力的。” 熟悉崔传富的友人在评价他的书法功底时,同引王国维的感慨: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墨酣畅,即是心之流动。 “眉毛嘛,浓眉大眼才是真。尖嘴猴腮,要小心”参加本次画展的一位中国书协常务理事笑言。 在当事人栏目记者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崔传富表现出极大的慎重。他不愿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乃至于当前中国书画界现象级的那些发生,他都三缄其口。“成全别人,不拆台”,一向是中国书画界对崔传富的美誉。 “每个人都会走弯路。我很理解他们。我的回归是不自觉的,我很愿意与诸位分享我的演进之路,这有点像中国禅宗的三见山水。一个书画者,必须回见本来面目。他的笔墨流淌才是蓬勃生机的。”崔传富说自己近年来致力于成全一批年轻书画人,在弘扬书画艺术上尽心而为。 当事人栏目记者据悉,本次法治中国专题书画展共展出作品200余件。梅地亚新闻中心负责人和李名轩透露,法治中国书画展还将择期不定期举办。 李名轩总制片人介绍,《法治中国》栏目依附中国法学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联合推出,力图真正实现全媒体覆盖。 节目以聚焦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征程,以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重要目标。同时,栏目组力图通过线下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对人民群众在法治观念进步、彰显榜样人物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据了解,《法治中国》栏目早期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主办。法治中国栏目由中央政法委、中纪委、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单位指导和支持,全景式展现中国的法治进程。《法治中国》栏目现阶段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首播,力图真正实现全媒体覆盖。 “举办法治中国专题书画展,很好的体现了从形式到内容更贴近人民生活、更接地气的节目立意,是非常有效的全民法治公开课。”李名轩指出,栏目此举意在促进中国法治文化艺术事业,通过汇聚崔传富这样的专业人士书画作品,全面表达法治中国建设成果、立体呈现国学文化在润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文:当事人栏目记者 纪智鹏 发自北京) |